7月30日,國內又一個百億級的大硅片項目開工。
7月30日,上海超硅半導體有限公司300毫米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項目在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開工奠基儀式。
該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其中一期項目投資約60億元,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約45億元,預計達產后年銷售收入約50億元,項目包括AST綜合研究院、300毫米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450毫米中試生產線、先進裝備研發中心、人工晶體研發中心等。
該項目規劃建設周期為1.5年,2019年9月設備搬入、2019年12月產品下線,預計建成后可形成年產360萬片300毫米拋光片和外延片以及12萬片450毫米拋光片生產能力。
上海超硅半導體成立于2008年、2010年正式運營,與重慶超硅半導體、成都超硅半導體為超硅(AST)旗下三家制造業實體企業,三家企業均致力于研發生產集成電路用大硅片。
在上海超硅半導體300毫米生產線項目之前,重慶超硅半導體在大硅片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
2014年5月,重慶超硅投資建設的“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用300毫米(含200毫米)單晶硅晶體生長與拋光硅片及延伸產品”項目正式開工。
重慶超硅大硅片項目一期于2016年4月投入試生產,2016年9月成功拉出第一根IC級12英寸單晶硅棒,2016年10月正式建成并舉行產品下線儀式,達產后將實現8英寸硅片年產600萬片、12英寸硅片年產60萬片的產能。
除了重慶超硅,成都超硅項目也正在建設中。
2017年8月,云南城投集團與邛崍市政府簽署《成都超硅半導體生產基地項目》協議,協議商定將在邛崍市建設超硅半導體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50億元,將建設兩條12英寸拋光硅片生產線。2018年3月31日,該項目正式開工。
隨著這次上海超硅百億級300毫米項目的正式開工,超硅三大制造實體已全面向大硅片邁進。
國產硅片項目新動態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迎來一波晶圓廠落地潮,但卻可能面臨“無米之炊”。
根據集邦咨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數據,2017年全球前五大硅片廠商營收合計占比高達91.7%。在高度集中的硅片市場下,我國集成電路硅片仍嚴重依賴進口,在2017年之前國內只有4-6英寸硅片產量可滿足需求,而12英寸大硅片基本完全空白。
不過,在硅片全面缺貨、各地晶圓廠布局成型、國家重點關注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催化下,國內硅涌現出一個又一個硅片項目,包括上文提及的超硅旗下三個項目、上海新昇、金瑞泓、中環股份、寧夏銀和、鄭州合晶等系列廠商。
除了建設或規劃中的項目外,近期仍不斷有新硅片項目加入。
今年5月30日,杭州立昂微電子集成電路用12英寸硅片項目在衢州集聚區正式簽約,該項目投資83億元、規劃年產能360萬片,其中一期投資35億元,規劃年產180萬片;就在昨日(7月30日),中環股份與呼和浩特市簽訂《集成電路用半導體硅材料產業基地合作協議書》……
目前,國內在建的大硅片項目已取得一定成績,如上海新昇等項目均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上海新昇參股公司上海新陽透露,上海新昇300mm大硅片項目從2017年第二季度已開始向中芯國際、武漢新芯等芯片代工企業提供正片進行認證,2017年實現了擋片、陪片、測試片等產品的銷售。
今年5月,上海新陽首先公開表示上海新昇大硅片正片已通過了上海華力微電子的認證。目前,華力微電子在上海新昇的正片采購量為2000片/月。
7月12日,上海新陽在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時表示,上海新昇今年上半年已扭虧為盈,預計2018年底達到月產量10萬片。
作為國產大硅片的排頭兵,上海新昇取得進展對于整個產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超硅、中環股份、金瑞泓等企業項目也正在持續推進中,業內人士預計12英寸大硅片在3-5年之內基本實現國產化是可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