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恩工業技術(重慶)有限公司
電話:023-88660179
傳真:023-88660179
手機: 13637863228
公司郵箱: shuangen99@126.com
公司地址:重慶市渝北區龍湖紫都星座A棟2409-2411
網址:www.millenialhacks.com
郵編:401147
發表時間:2019/7/1 17:25:54
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存在一種現象:在部分品牌退出市場的同時,不少新品牌也在陸續進入。筆者認為這說明了兩點,一是中國車市增速放緩導致競爭越發激烈,實力不濟的車企逐漸被淘汰出市場;二是一些汽車行業和非汽車行業的公司或資本看到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自動駕駛的機會,涌入市場尋求發展。
事實上,作為高資本投入、高技術門檻、高人才水準的汽車產業不僅僅在“新陳代謝”,而是全行業正在走向集中,且集中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在全球范圍內,產業集中化趨勢已成共識。有人說中國汽車企業最后只能留下三四家,有人甚至判斷未來全球也將只剩下三至五家大汽車集團。對于國內造車新勢力,更有人斷言,最后能活下來的至多兩三家。從歐美日韓這些地區的汽車產業發展歷程看,汽車產業勢必將走集中化道路。
中國汽車產業必然走向集中
1.從國際市場發展來看,走向集中是一種趨勢
自從1907年亨利·福特發明了T型車,世界汽車產業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都將汽車作為工業發展的突破口,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統計,2013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里的大部分企業是在19世紀20年代前后成立的,其中美國有25家、德國有22家、日本有26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汽車消費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的引擎,一些致力于提供性能優越、價格合理、質量可靠、外觀時尚的品牌逐漸脫穎而出。美國通用、福特,德國奔馳、大眾、寶馬,法國雷諾、標致雪鐵龍,日本豐田、本田、日產,韓國現代等企業通過全球布局和兼并重組,逐漸成為年產值超千億元的巨頭。
進入21世紀以來,汽車產品更新換代的節奏加快,全球的技術、資金和人才加速集聚,各種新產品、新技術應用層出不窮。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國際知名的汽車企業集團開始合縱連橫,共同開發產品、共享市場資源、共同承擔風險。2001年以來,雖然兼并重組過程中也有曲折,但還是出現了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去年,大眾和福特宣布雙方將組建戰略聯盟,寶馬和奔馳締結了歐洲最大的移動出行聯盟,最近雷諾和菲亞特克萊斯勒正在尋求重啟合并談判。全球進入新一輪的強強聯合,一些小眾品牌將逐漸消失或者被兼并重組,難以獨立生存。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汽車銷量為9560萬輛(不含重型車),全球前十大汽車集團的產銷量達到7134萬輛,占全球總銷量的75%,而2001年這一數據還是65%,可見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強化。
2.從國家發展形勢需要出發,產業政策鼓勵集中
中國汽車產業始于上世紀50年代,從商用車起步,后來通過合資合作逐步建立了自主品牌乘用車體系。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商用車已經完全實現自主創新,在國際市場上也贏得了一席之地;乘用車改變了產品單一、技術落后、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部分領軍企業已經站穩腳跟,開始挑戰國際品牌。
在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汽車產業政策長期引導著行業發展,起到了調控引領作用。1994版《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明確指出制定政策的目的是“為把我國汽車工業盡快建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改變目前投資分散、生產規模過小、產品落后的狀況,增強企業開發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裝備水平,促進產業組織的合理化,實現規模經濟”。2004年版《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一汽、東風、上汽、長安等大型汽車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兼并重組,支持北汽、廣汽、奇瑞、重汽等汽車企業實施區域性兼并重組;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提高國內外汽車配套市場份額。2017年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強調要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鼓勵兼并重組,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今年1月實施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明確要調整產業組織結構,增強企業競爭能力,通過股權投資、產能合作等方式,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和戰略合作,聯合研發產品,共同組織生產,提升產業集中度。
截至2018年底,工信部公告目錄內整車企業有141家,較2015年的160家下降了12%,中國品牌前十家企業市場占有率由2015年的60%提高到80%。應該說,現在行業內整合和集中的速度還不夠快。
3.從中國汽車市場面臨的嚴峻形勢來看,產業整合與加速淘汰正在進行
中國汽車市場正處于增速放緩的下行通道,2018年出現了近28年來首次產銷負增長,這種情況至今沒有好轉。今年1~5月,中國汽車銷量為1026.59萬輛,同比下降12.95%,其中乘用車更是下降15.17%。當前我國汽車千人保有量為150輛,基本完成了第一次普及,這就意味著我國汽車行業開始進入成熟期。
市場遇冷必然導致競爭加劇、整合加速。某車企高層曾表示,未來3~5年車企的關停并轉、兼并重組絕對不是新聞,可能每天都有這類新聞出來,大部分品牌會被淘汰。嚴峻的現實擺在面前:2018年鈴木撤出中國市場,合資企業長安福特、神龍業績大幅下滑;北汽銀翔、力帆、華泰等面臨困境;納智捷、四川野馬、寶沃、英致等銷售遇困;一汽華利、一汽夏利正在重組;經銷商集團龐大集團申請破產重組。易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目前在售的中國品牌數量近100個,但2018年乘用車終端銷量不足萬輛的品牌近50個,不足10萬輛的近80個,銷量超過50萬輛的不足5個。可以說,重組已成必然,中國汽車產業走向集中是趨勢。
汽車產業走向集中更具發展優勢
1.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有助于邁向汽車強國
我國車企的實力與國際巨頭相比還很弱小,我國離汽車強國也有很大距離。2018年,大眾、豐田和雷諾-日產聯盟銷量都超過1000萬輛,通用近900萬輛,現代約750萬輛。反觀國內,銷量最大的上汽集團雖然總量突破700萬輛,但如果扣除合資公司的銷量,上汽乘用車只有70萬輛。排名第二、第三的東風集團和一汽集團銷量分別為380萬輛和340萬輛,銷量主體同樣來自合資企業。從毛利率來看,大眾集團在10%以上,豐田汽車可達到15%,而中國車企的佼佼者上汽集團的整體毛利率只有6%,還有很多國內車企低于這個數字。
汽車產業已進入人才、資金、技術和創新模式全面比拼的時代,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汽車企業全年研發投入中,大眾以136億歐元排第一,豐田以80億歐元排第二,零部件巨頭博世集團也超過66億歐元。我國要想成為世界汽車強國,必須集中優勢資源,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儲備新技術。汽車產業走向集中,能夠將分散的行業資源、資金資源、人才資源集中起來,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在國際汽車產業制定規則時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2.優化汽車產業結構,減少社會資源浪費
一直以來,汽車產業備受地方政府的重視與青睞。一家好企業、一款好產品,能夠為一方經濟造福;但也要看到,一些技術含量低、市場前景不好的汽車產品,打著為地方經濟做貢獻的旗號,遍地開花。據統計,過去兩年,全國各汽車集團或新進入新能源整車領域的投資高達4500多億元,規劃產能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100多萬輛。這些產能僅有少部分會變成有效產能,大部分新企業將面臨淘汰。一些落后產能經過若干年運轉之后,不但自身沒有任何收益,而且把相關資源的提供者(如提供土地支持的地方政府、提供資本支持的銀行等)也害得不淺。汽車產業走向集中化,一些落后產能就會自然淘汰,產業結構將得到優化,地方政府和產業資本也會減少投資浪費的現象。
3.倒逼汽車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全力打造全球知名品牌
國際汽車巨頭不僅引領行業發展,也培養和帶動了自身體系內的零部件巨頭,如通用之于德爾福,豐田之于電裝,大眾之于博世,現代之于摩比斯。我國汽車產業集中化,可望在整車領域形成幾家實力強大的企業集團,與國際汽車巨頭同臺競爭,同時帶動產業鏈配套企業品牌向上。比如,為上汽配套的零部件企業集團華域汽車,2018年產值已經超過1400億元,在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中排名第30位。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集中化,零部件企業也將面臨存量市場競爭,依靠固有的關系配套已難以更好地生存,惟有加強自主創新,創建國際知名品牌才能持續滿足客戶需求、引領行業發展。
集各方之力推動產業集中化發展
面對汽車產業的集中化趨勢,我國需集各方智慧,做好頂層設計。全行業都要行動起來,聯合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強資本應用與技術創新。這就需要國家在頂層設計上推動產業集中,一是體制上,從供給側角度,通過加快國企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徑予以集中;二是機制上,以制造+服務的方式集中;三是國際化,以“一帶一路”的方式集中;四是科技化路徑,以信息化、智能化過程集中。在此基礎上,多方努力把骨干企業搞好,為集中創造條件。
1.企業應把自主創新作為第一戰略
無論是大型整車企業還是中小型零部件企業,都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第一戰略來執行,因為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首先是汽車市場出現了明顯的拐點,之前增量市場的競爭只需上產能、高效率,現在的存量市場則要依靠高技術、高品質和低成本,只有創新才能解決問題。其次是外部環境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汽車產業的關稅問題會影響企業的核心利潤,企業要抓緊時間搞自主創新,只有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持核心競爭力、保住利潤、持續發展。
2.地方政府應明確當地產業導向,與企業共建產業生態
過去,很多地方經濟得益于汽車業高速增長,所以地方政府特別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隨著產業進入微增長時期,競爭格局基本明朗,地方政府想借助汽車產業獲得更高的稅收和更廣泛的就業,就需要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謀劃,而不是靠簡單的招商引資。
對于有龍頭整車企業的地方,當地政府要想辦法為企業減稅降負,為企業吸引高端人才、急需人才做好服務,為企業開發新產品、推廣新產品提供環境;對于沒有龍頭整車企業的地方,要想辦法為當地的零部件配套企業營造好的競爭環境,吸收創新資源,逐步提高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
3.金融與投資機構應發揮資本市場對汽車產業的“金融基石”作用
汽車行業投資依賴度很高。一家有競爭力的整車企業,投資少則幾十億元,多則上百億元;一款有技術含量的零部件企業產品,如自動變速器,也需要幾十億元甚至更多的投入。所以,金融與資本是汽車企業最重要的朋友,不但能夠影響產業發展,有時甚至能夠主導產業發展。國際和歷史經驗表明,在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資本市場是引導創新資本形成、推動創新資本循環的樞紐,是促進創新取得爆發式突破、加快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的高效平臺,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重要渠道,發揮著“金融基石”的特殊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汽車業集中化的特殊時期,更加凸顯資本支持的重要性,應建立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汽車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4.國家應出臺推動政策,推動強強聯合、鼓勵組建大型企業集團
要鼓勵優勢企業兼并劣勢企業,實行資產重組;或實現優勢企業強強聯合,但這種聯合應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政府不宜過多參與。汽車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產業,只有建立大型企業集團才能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與跨國公司正面競爭。所以國家應鼓勵組建大型企業集團,盡早結束100多家企業共存的局面,適度構建政策壁壘,提高規模經濟效益。要加強對汽車產業的準入管理,對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質量標準設定準入條件,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此外,要推動部分難以為繼的弱勢企業退出,促進形成適度集中的市場新結構。
5.國家應重點支持優秀企業打造和培育國際化品牌
隨著汽車產業國際化競爭越來越明顯,單獨為某個行業的補貼會越來越少,一些優秀企業的發展也已度過培育期。下一階段,國家應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打造國際汽車品牌上,遴選出一批優秀企業和優秀品牌給予重點培育和支持。
雖然產業集中度并不能作為衡量產業競爭力的惟一指標,但通過上下共同努力,推動集中,就可以改變市場的基本競爭格局。未來,汽車行業內部將進行一系列結構調整,產業集中度也將不斷提高,這正是應對市場增長放緩、面對存量競爭的必經之路。
(作者系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